张方震(1933年12月——2021年11月13日),男,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美术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结业。四川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方震教授历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教研室及油画系主要领导,四川省油画重点学科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四川美院学报《当代美术家》首任编辑部主任,四川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张方震教授(2020年5月1日拍于张教授画室)
张教授是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贡献奖”获奖者、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重庆画院顾问、妙品堂高级艺术顾问。
妙品堂董事长与张方震教授在张教授家中留影
张方震教授多次承担全国性美术创作任务,如:曾受中央文化部委派(专家组)赴西藏创作大幅历史画《百万农奴站起来》,受石油部委托创作《英雄的3211钻井队》等;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奖,如:《血染的原野》获“全国名家邀请展”金奖,《峡江两岸》获“全国美展”优秀奖,在台湾曾举办“张方震油画展”等;曾赴多个国家进行艺术考察(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芬兰、匈牙利),多次参加国际性美展,如:《蔵北牧群》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亚洲美展”,《五月的鲜花》参加德国卡塞尔邀请展:《大白马》参加美国、加拿大展览等。张方震教授的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如:《大白马》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喀什巴扎》被日本美术馆收藏,《晨牧》被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收藏等。
张方震教授最新作品《雪域信使-其美多吉》156*126(2020年5月完成)
张方震教授从事美术教几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其中包括川美原院长罗中立、现任院长庞茂琨,以及川美副院长张杰等),曾在全国多所美术院校讲学。
2019年9月,张方震教授受聘出任妙品堂高级艺术顾问。链接:名森妙品堂举办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高级艺术顾问受聘仪式
张方震教授带研究生赴上海参观画展
(右一闫彦,右二庞茂琨,左一杨述,左二张杰)
2019年,张方震教授受聘出任妙品堂顾问委员会高级艺术顾问
“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提供美感享受和高尚的休闲自是其中之义,但对于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精神诉求,它的首要功能应是给人教益和启迪。美术可贵之处是形象直接诉诸视觉而易于让群众领会和接受。因此,是否能调动观众的视感兴奋和情绪投入,是值得画家认真对待的课题。古往今来,不管是古希腊的神像和中国敦煌的壁画,意大利的雕刻或尼德兰的油画…人们关注、喜爱的前提是‘看得懂’。
“推崇真、善、美是人类的天性,因为与生活密切关连、情感真实可信、人们亲切友善、生活美好和谐是一切民族人们的相同追求,也是中外一切正直文艺家的艺术观。
“文艺工作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面军,画家是劳动大军中的成员,画画不是玩,是虔诚的创造性劳动,要像工人农民、教师、医生……一样勤勤恳恳地劳动、创造,干好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摆好‘自我’和大众,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担负起肩上的社会责任。”
——张方震教授如是说。
张方震教授作品《草原晨炊》 60*80
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罗中立如此评论张方震教授:
“先生之于现实主义艺术理念的坚持,使得他在从艺的过程中练就了求实严谨的创作态度。他求实精神是大多数艺术家特别是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不可企及的。为了达到创作的效果,先生常不辞辛劳,多次下工矿农村,深入大西北,到生活的‘第一线’,体验生活,感触民情,不畏严寒酷暑,不惧条件恶劣,在历尽艰辛中凝练出艺术创作的主旨。因此,面对他的作品往往能够产生超越时代的通感,是真切的,感触人心的。同时,先生严谨的态度也是令人敬仰的,这种严谨理性的创作方式俨然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每一幅画的创作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繁复的推敲,常常一幅作品的草稿都有数十幅之多。严苛于艺术创作的戒律,先生像一位看透世态的苦行僧一样修炼着自己的艺术格调,不为现实利益的诱惑,笃定艺术信念,严格律己,不断持续地创作着。”
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如此评论张方震教授:
“检索张老师60余年的从艺历程,充满民族精神与时代性的现实主义语言是张老师艺术的主要线索,对崇高的歌颂以及对美好的抒情式表达构成了他艺术独特的气质。
“张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写实主义油画’的研究与实践,并且通过‘语言’的深入实践来实现在写实绘画的大范畴构架下,找寻不同于传统写实的表现方法和呈现视角。同时以开放的态度融合现当代绘画艺术手法与传统的连接,使架上绘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特别是在表现作品的内在精神性方面,体现出了富有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的艺术新面貌。”
张方震教授学生时代的人体写生作品
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如此评价张方震教授:
“先生是川美油画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他造型严谨,注重体块塑造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画面构图上更是具有教科书式的完整与考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不管是人物之间的组合,还是环境与道具的交织,都显现出他对画面的运筹与把控、对图示构成的研究与修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色彩方面所做的贡献。他对印象派的色彩理念和自然界客观色光规律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探究,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自然界的色光变化、强调补色对比和画面色彩关系的丰富性,将色彩作为视觉表现的重要元素,他的作品色彩明亮清晰、变化丰富强烈,显示出他在色彩驾驭方面的修养和功力。”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凌承纬如此评价张方震教授:
“‘为人生而艺术’是张方震抉择并确立自己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立足现实生活,遵循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讴歌真实、崇高和美好,鞭笞虚假、低俗和丑陋,是张方震艺术思想的基本取向。多年以来,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提炼、感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主题性绘画,如1978年创作的《红岩颂》、2005年创作的《陪都浩劫》、2009年创作的《黎明》等。在这些大型情景性绘画中,人物众多,场面巨大,情景繁复,要求画家除了具备相当的人物造型的能力以外,还需要有对大型情景绘画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构成的全面把控和处置能力。”
张方震教授作品《三峡晨韵》91*71
张方震教授艺术年表:
1934 出生于重庆市白象街 父亲是西药商店“中华药房”经理,读过私塾,能用毛笔临《三国演义》人物像。
1939 五三、五四”两天,日本侵略者飞机狂轰滥炸炸“陪都”重庆,随父母逃难下乡。途中目睹尸体成堆,街道破毁的惨状,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1940-1945 在巴县长生乡中心小学读书。一天早上看见两个年轻人在学校大门旁的白墙上面“打倒日本侵略者”的宣传画,党得两青年很了不起。美术作品能扦发人民的义愤,留下强烈的印象。
1945-1948 在巴县民兴中学读初中。美术老师刘平之是艺专毕业生,我参加了他组织的木刻兴趣小组,学会用木刻反映躲飞机等日常生活。并与同学一起办墙报、写文章、画刊头及插图。
1949.1I 在南山中学上高中。为避国民党败兵騒乱,随母亲到二圣乡三叔家。三叔张敏康是地下党员,他为身边的侄儿女们讲述了《白毛女》等故事和共产党的主张。
1950-1951 (南山中学停办)体学在家,与堂妹张方惠在村头大黄葛树下的茶水站办了一个抗美援朝“宣传站把报刊上刊登的宣传漫画放大张贴在墙壁上进行讲解、宣传:妹妹教体息的群众唱《志愿军战歌》等歌曲。宣传站受到长生乡政府大会表扬。
1951-1954 考入“重庆市立第一师范学校”美术科学习。接受指导老师王清(东北美专毕业)、骆映邨(中大美术系毕业)的基础系统教学。期间学校组织到“渝女师”参观,见到版画家吴凡的速写,很受启发。又赴“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参观,认识雕塑系学生郭其祥、赵树同。暑假与几个同学一道借住西艺、郭其祥指导画石膏头像,赵树同指导速写。
张方震教授作品《女骑手》
1954-1956 中师毕业分配到重庆南岸区中窑小学作教师。(后期曾代理小学校长。并提升为中学美术老师)课余创作连环画《小侦察员》,并在假期与师范同班同学王永康、曾郁一起创作连环画《三个勇敢的少先队员》《森林里的故事》等均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单行本。
创作第一幅油画《少先队的假日》,水彩画《大家来做少年广播体操》,《红領巾》杂志封面发表。
1956-1959 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59年改称“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学习。任课老师刘艺斯、叶正昌、刘国枢、吕声逸(一年级时还学习国画,任课教师:肖建初、钟道泉、冯建吴)。在此期间,刘艺斯先生的“西藏写生”油画、刘国枢先生的创作《红军来到川北》都留下深刻印象。
俄罗斯及苏联油画通过报刊介绍,给美院师生极大影响。特别是教师们去北京、武汉等地临摹回多幅苏联油画,生动的人物造型和明亮的色彩成为学生追求的典范。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苏里柯夫等更成为学生们的偶像。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到重庆写生、讲学,以及魏传义老师由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毕业返校任课更掀起了向苏联油画学习的热潮。在此期间,董希文的“西蔵写生”、《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詹健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都给学生们以极大的震动。
1958初冬,省文化厅组织西南美专、音专师生赴各专区搞“文艺辅导”。我属西昌组,在蔡振辉老师带領下深入冕宁县哈哈乡彝族生活,住在彝胞堆草料的偏楼上,吃土豆喝萝ト汤,体验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艰辛和勤劳,西昌可西区是“党的好女儿”——丁佑君工作和牺牲之地,我与蔡振辉老师采访了当年了解丁佑君事迹的不少干部和群众,创作了油画《党的好女儿——丁佑君》
毕业前,刘国枢老师带领我们去重庆钢铁厂“体验生活”,返校创作了油画《工地之晨》。
大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学宣部部长。主办“日日红”街头画栏,受到区委表扬。
张方震教授作品《春暖》100*72
1959-1960 毕业留校(“造型艺术系——绘画、雕型合并)任助教。协助郭共祥老师担任一年级素描课一个学期。第二学期作为谢文老师助教带領毕业生去川西藏族聚居区马尔康、若尔盖体验生活。因西藏上层叛乱平息不久,社会治安不稳,县里让带枪下乡,在牧区学会骑马,吃糌把,住帐篷(雨夜里帐篷被大风刮倒),体验到族同胞的艰辛这是第一次接触藏族生活,藏胞的朴实、粗犷,草原的辽阔、亮丽,牛羊成群的壮美…都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时时处处引起师生作面的兴趣。当选院教职工团总支书记、团委委员。
1961 任教油画专业二年级油画课。并带该班学生(唐绍云、巫子强等)去川北原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广元、巴中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1962-1963 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进修学习。主要授课老师为李天祥、冯真先生。其间曾得到罗工柳、董希文、林岗、李琦诸位先生的指教。课余经常去油画研究班教室观摩杜键《在激流中前进》、柳青《三千里江山》、钟《延河边上》、项而躬《红色娘子军宿营》的创作过程,收获不小。通过一年多深造,专业技巧、创作思想均有大幅提高。
1963-1964 中央美院结业返川美任教。曾任绘画系一年级素描和油画专业三年级油画、创作课。创作反映大学生参加芳动的一代新》和时代阶矛所的(《苦从何来》(又署《旧时代的重庆朝天门码头》)均先后入选北京“全国美展”。
1965 创作《召之即来》(版画)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全国美展”。受中央文化部委派参加“专家组”赴拉萨为庆祝西自治区成立而新建的“西藏革命纪念馆”中央大厅创作巨型油画《百万农奴站起来》。前期为捜集创作素材去藏北草原、拉部队、日喀则河谷、江孜抗英遗址参观、考案。在日略则强久乡白扎村住农奴家参加“民主改革补课”运动,现场感受农奴的愤怒和欢乐。
1966 参加四川美协组织的包括国、油、版、唯各画种的大型创作组,深人四川“学大先进单位”——汉源县大树公社体验生活。原计划创作《大树新愚公》主题画展,已画出一大批草图,后因“文革”流产。
张方震教授作品《列宾故居写生》60*80
1967 应石油部邀请,受四川文化局委派赴威远县“红村创作反映“32111钻井队”英勇抢数气矿火灾先进事迹的大幅油画《英雄的3211钻井队》到北京及全国巡展。
1968 文革”中,重庆两派武斗升级,躲避武斗去成都,应《四川日报》及《成都晚报》之,绘制(创作)大型毛主席半身像悬挂于大楼外墙。继应乐山市之邀创作大幅毛主席全身像竖立于乐山市中心街头。
1969 应都江堰文管所之邀创作《毛主席视察都江堰》大幅油画1970-1971 参加驻校“军宣队”组织全院师生赴合川铜溪镇部队农场劳动。任9班班长。被评为“五好战士”。
后期受委派赴綦江开办“工农兵美术培训班”(任教学组组长)。
1972 学院“革委会”组织“赴延安学习考案团”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考案。画了批速写。
与杜显清、雷荣厚、冯国基去“草地”深入生活,并参观草地骑兵连训练。继后与李焕民等应阿坝州文化馆之意,在马尔康开办“阿坝州工农兵美术培训班”。
1973 去川西藏区深入生活,创作《参军光荣》、《曙光初照》、《草原铁骑《铁壁铜墙》——合称《为了保卫祖国》油画速写组画,参加“四川省速写展”。《四川文艺》杂志封底封二刊用。
1974 受学院委派赴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创作《特英维黄继光》及黄继光肖像油画。
1975 创作油国《女儿的日记》,参加“四川省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四川画报》发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张页。
与蔡振辉去渡口市钢铁厂体验生活,画了一批炼钢工及钢厂景色速写。后参加省美协组织的“乐山集中创作组。创作出水粉年同《夺钢英雄》,参加四川省年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张画页
1976 学院招收工农兵学员后,二年级分专业教学,担任油画课、创作课教师,带学生赴巫溪县上璜公社深入生活,劳动、学习(任教学组组长并担任油画及创作课)。
张方震教授作品《骏马奔驰迎朝阳》189*116
1977 去西昌专区布拖县部队深入生活,搜集战土形象。返校后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的主题油画《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3)(又曾署《长征途中》、参加“四川省纪念建军50周年美展”获优秀奖。《四川画报》发表,成都市政府印制年历面页。
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
1978-1979 为“重庆美蒋罪行陈列馆”(现为“红岩革命纪念馆”)创作大幅油画《红岩2颂》(前厅陈列)学院复高考招生。任绘画系油画教研组副组长(当时油画专业还未设系)、负责教学工作、主持制定了油画各专业课教学大纲。
担任77级创作(构图)、速写课教学及78级油画课教学。高校恢复职称评定后被第一批评为“讲师”。
1980 去阿州若尔盖草原深入生活后创作油画《藏北牧群),获“四川省第一届文艺评选”优秀作品奖,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展”(北京)并被中国美协选送参加日本“亚洲艺术节美展”,该展图录发彩顶推荐。展后归国被“中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
应邀在汶川县阿坝师范专科学校讲学。
担任78级油画课。
1981 创作油画《同甘共苦》,获四川省美展“优秀奖”。《美术》杂志发表。论文《要注重形式探索一一从油画<父亲>的艺术成就看形式探索的重要性》(《美术》1981年第9期发表)(罗中立油《父》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后,《美术》杂志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大讨论,针对不同意见,撰写了此文)。
出席“重庆市文艺家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担任77级(三年级)素描课及78级创作课。
1982 应中国美协之邀参与组织“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油画《同甘共苦》、《牧草青青》参加该展。
参加中央文化部在四川美院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在大会上代表川美油画教研组作8我们是怎样进行油画创作教学的》重点发言。《美术》《新美术》全文发表(署名魏传义、张方震)。《重庆日报》摘要刊发。
担任78级(四年级)油画课及81级素描课。
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油画教研组评为“重庆市先进单位”。
张方震教授作品《晨渡》98*150
1983 参加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的“川西森林考察团”在汶川、理县、平武、小金等林区参观、考察、写生。并去藏区深入生活。
应山东艺术学院之意,受学院委派,与马一平去济南出席《四川美院小型油画展》开幕式,并在山东多所高校讲学。
参与创办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任编部主任、副主编。
油画《大白马》参加“中国油画展”赴加拿大、美国展出,被美国博物馆收。
油画《藏北牧群》在《史论丛刊》封面发表。主编华夏推荐文章《寓思想于形象》,并约我写创作心得:《我是怎样画藏北牧群》同时刊载于《史论从刊》。
担任81级素描课,晋升副教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984
1984 参与组织第二次《四川美术学院油面版画展》赴北京展出。(《大白马》、《踏波曲》参展。文章《生活、情感、艺术一一论罗中立的创作道路》发表于《当代美术家》创刊号。油画《排成一字学大雁》参加“全国教师作品展”(北京)获优秀奖
1985 受聘为“四川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赴成都参与评审工作。担任83级油画课。
秋季开始,任油画研究生班导师。
1986 与夏陪耀、王大同共同担任油画研究生班导师。二年段时与王大同帯研究生庞茂現、张杰、翁凯旋、杨述、闫彦五人赴敦煌及克孜尔(新疆)进行艺术考查,并赴天山南北体验生活。
为四川“泸定桥纪念馆”创作环形壁画《巍巍贡嘎山)。
担任86级油画课。
1987 油画《大姐》获重庆市美展“一等奖”。后参加“纪念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油画《塔里木河》参加“四川油画展”(香港),英国收藏家收藏。
论文《扬起现实主义美学的风帆》于“四川美术通讯”发表。评为院“优秀教师”,获“从事教学30年荣誉证书”。晋升油画系教授。
1988 油画《中华儿女》参加“全国体育美展”。油画《牧群》参加“南斯拉夫邀请展。
担任87级素描课。
著《素描人像范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9 参加“四川美术家代表团”应邀赴日本(大阪)出席“中国油绘秀作品展”开幕式,并赴东京、京都、横滨、甲府市参观访问井访问“东京艺大”(油画《藏北牧群》(重画)、《亲人)参与此展,《藏北牧群》被选作画展海报宣传面大量印发并在街头张贴)。
油画《喀什巴扎》获四川省展“优秀奖”,后被日本美术馆收藏。出席“四川美协第三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理事。
应聘乐山师专美术系指导毕业班创作。
1990 创作油画《雨中马拉松》参加“四川省体育美展”。《天山晨牧》参加“四川油画展”(香港)被“东方艺术基金会”收藏。
文章《访日有感》于“四川美术通讯”发表。
担任油画专科班素描课教师。
被选为区人民代表。
1991 创作《高原骏马》参加“四川省美展”(获“优秀奖”)。
承担“助教进修班”油画教学工作。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当选院党委委员。
1992 创作《天山深处》参加“四川省美展”(获“优秀奖”)。
应邀赴桂林参加中国美协委托《美术》主持召开的“纪念延讲50周年美术创作研讨会”。参加重庆市文联召开的“纪念延讲50周年理论研讨会”
担任石油委培版素描油画教学。
担任油画系支部书记。
1993 创作《母子情》入选“全国艺术大展”(上海):《林间小溪》参加“中国油画展”(新加坡)。
文章《画家、教育家魏传义》载《美术》1993年第7期及《魏传义艺术作品集》。
担任93级素描课,指导石油部委培班毕业创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4 油画《丝路绿荫》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晨牧》参加“现代中国大油绘展”(日本)。
任92级油画课。
1995 油画《タ照》参加“海峡两岸名家画展”(台湾)。
《五月的鲜花》(与张微合作)参加“金陵祭・全国名家邀请展”(南京)(获“金奖)。
1996 创作油画《羊群归来》、《牧场雨后》、《节日》、《温暖的小河滩》。
退体。
张方震教授作品《雨后天山》60*80
1997 创作《草原骤雨》
第二次深入新天山南北艺术考察,搜集创作素材。(同行画家:李景方、周小波、李东鸣、余应禄)
1998 创作《晨渡》,参加“四川美院老艺术家邀请展”(成都)。
文《重阳礼赞》载《重庆国画院院报》
《张方震油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9 创作油画《几度夕阳红》、《天池银波》、《草原晨饮》。
文章《根深才能叶茂》于《四川美院院报》发表。
受聘四川美术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
受聘育才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0 创作油画《那拉堤河滩》、《几度夕阳红》。
当选“四川美院老教授协会”副会长。
2001 油画《长城文化节》入选“纪念中国共产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天山雨后》、《五月的花》、《节日)参加“卡尔意请展”(德国)。
参加“四川美术家俄代表团”赴莫斯科、圣彼得堡,普希金城参观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并访问列宾美术学院。
获“中国老教授协会”发“老教授贡献奖”,出席北京(清华大学)“全国奖大会”。
2002 创作油画《莫斯科近郊的清最》.《保卫列宁格勒》、《列宾故居之秋》,《涅瓦河的黄昏》(访俄组画),参加四川省美协主办的“俄罗斯金秋”美展(成都)
文章《访问列宾》,《俄罗斯绘画的色彩高峰》载《四川美术通讯》,《兴趣.情感.责任》载《当代美术家》(2002年第1期)。
油画《旧时代的重庆码头》,《百万农奴站起来),《(夺钢英雄)(年画)多加重庆美术馆(川美校园)开馆展览(入编该展画册)。
油画《静静的涅瓦河》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2003 文《关注时代精神,创作群众喜爱的作品》、《根深才能叶茂——四川美院油画专业发展的途程》入编《四川美院老教授协会建会十周年文集》
油画《桥都华灯》参加“四川美院老教授第七届美展”。
受聘四川美院教学委员(第二届)。
2004 油画《天山北麓》、《羽毛球运动员》参加“育才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文章《艺术需要基本功》于《当代美术家》发表。
2005 创作油画《陪都浩劫》参加“四川美术学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美展”。
文章《先进文化的成功启示》于《重庆政协报》发表。
当选“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
2006 受聘“四川理工大学成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任教油画课),创作《青城山村》。
文章《行进中的艺术教学(第七段)》发表于《当代美术家》(第4期)。
2007 创作《迎着昭光》、《群峰朝金顶》
文章《心灵之桥》载《园通艺术》2008年第1期及《蔡振辉画集》。
任四川美院教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
2008 赴成都出席“四川美院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多幅作品参展)。
油画《荡舟四面山》参加“川美师生捐赠汶川地震灾区作品展”。
《迎着曙光》参加北京“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美展”,并奥委会收藏。
文章《关于现实主义》访谈(第四段)载《当代美术家》。
2009 创作主題油画《黎明——温总理在抢险救灾一线》(获重庆市美展优秀奖)。
文章《真、善、美的无懈追求——评油画家胡仁樵的艺术成就》于《四川美术》发表。
多幅作品参加“四川美院老艺术家作品展”(重庆三峡博物馆)。
受聘重庆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2010 创作《跨越彩虹》。
油画《百万农奴站起来》入编中国美协主编大画册《灵感高原》。
文章《挖掘生活中寓思想于形象的闪光点——回顾油画77级创作课教学》及《拨乱反正开创川美辉煌期的领导者——深切怀念周德培书记》载《四川美院建校70周年文集》。
赴黔江地区采风(川美老教授协会组织)。
受聘“重庆画院”顾问。
油画《重庆·1939·日机狂炸之后》、《黎明》入选重庆画院“传承探.素美展”。
2011 创作《阿蓬江上》《河湾菜花香》《五月的鲜花》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中国油国展(北京)。
受学院派赴“上海世博会”及“上海美术馆”及艺博会”参观考(夏培耀、王大同同行)。
创作《喜雨世博国》(获“重庆市美展优秀奖”)。
文《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张方震教授“最重庆”记者读录》发表于《最重庆》杂志。
受聘“川美教学员会委员(第四届)”,“重庆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
2012 老教授协会组织赴云南采风。
创作《苍山晨韵》、《洱海云水间》、《岁月如歌》。
创作《东望大海》入编《和平颂——钓鱼岛抒怀画集》。
多幅作品参加“画殿中梁一一刘国枢、王大同、张方震、夏培耀四教授画展”(重庆)
2013 《洱海云水间》入选“丰域西南——中国油画学会展”(南宁)。《苍山晨韵》参加重庆美展获“优秀奖”。
捐赠《湖畔清晨》(油画)在“雅安平安,大爱重庆”抗震救灾活动展出。
参与组织“重庆美术家赴欧艺术考察团”到芬兰、匈牙利、意大利、梵蒂冈、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多所美术馆、博物馆进行艺术考察。
文章《关于油画<黎明>的两封信》载《重庆文艺》。
2014 《峡江两岸》参加“重庆美术馆”(新馆)开馆美展,并被重庆美术馆收藏。
《旧时代的朝天门码头》入选“回响——重庆美术60年”大型画展。
多幅作品参加“挚着2014——蔡振辉、张方震、夏培耀、钟定强四教授画展”(成都)
创作《洱海朝阳》
2015 《陪都浩劫》入选“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百万农奴站起来》入选“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创作《天山归牧》
油画《洱海朝阳》入选“成都画院、重庆画院联展”(成都、重庆)。
……
2019.9 受聘出任妙品堂顾问委员会高级艺术顾问。(人民政协网报道:张方震教授等艺术大家出任妙品堂高级艺术顾问http://www.rmzxb.com.cn/c/2019-09-23/2430432.shtml)
……
2021年12日夜,张教授象往常一样上床休息;次日凌晨,家人发现其已于床上安详离世。
自此,张方震教授走完了他艺术和教育的一生,享年88岁!
张方震教授千古!
审核编辑:RWW007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16号
渝ICP备20008719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渝)字第00425号